
印尼著名的热带天堂巴厘岛(峇里岛)多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
但如今却让越来越多旅客感到失望——佐伊·雷(Zoe Rae)是其中之一。
“自从抵达巴厘岛后,我们就一直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她在七月的一段YouTube影片中说道,影片拍摄地点是她所在的酒店房间。
“我们对巴厘岛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在社群媒体上看到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她补充说:“如果你拍下咖啡店的一角,再把镜头拉远,你就会看到现实是怎样的。”
雷女士并未具体描述她所看到的“现实”,也未回覆BBC的提问。但这段经历让她感到不安,甚至决定临时改订机票飞往杜拜,改在那里继续庆祝结婚周年纪念日。
而要找出原因,其实并不困难。
社群媒体上关于巴厘岛“期望vs现实”的贴文到处皆是。
海边餐厅里用餐者在享受夕阳美景,但通往餐厅的破旧楼梯旁却堆满垃圾。
网红在瀑布前穿着比基尼摆拍,背后是一长排在湿滑岩石上排队等候的游客。
游客在露天咖啡厅喝着伴随着竹吸管的冰沙,旁边却是冒着黑烟的摩托车和拥挤不堪的道路。
每年有数百万人涌入巴厘岛,寻找那个在21世纪初的回忆录与电影《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中所描绘的灵性桃花源。
但迎接他们的,却是人潮、塞车,以及随着疫情后观光热潮而加剧的施工噪音。
岛上的压力日益加剧,虽然过去多是引来翻白眼与抱怨,但本月情况发生了严峻的转变。
巴厘岛罕见地发生洪灾,造成十多人死亡。官员指出,糟糕的废弃物管理与失控的都市开发使情况恶化。
地方政府随后宣布将限制新建工程,但许多人认为这样的措施为时已晚、力度不足。
巴厘岛,这个数十年来被赞誉为“最后的天堂”的地方,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
Instagram上的巴厘岛
20世纪初,西方探险者开始造访巴厘岛,当时这里被视为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偏远地区,拥有印度教寺庙与稻田。
灵性与对自然的敬畏深植于当地文化:猴子、牛与鸟类皆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古老的大树被认为是灵魂的居所,而热门登山景点巴杜尔火山(Mount Batur)则被认为受到女神的守护。
巴厘岛“是最早被谈论为乌托邦、美丽与文化之地的地方之一。”来自柏林的旅游作家吉赛拉·威廉斯(Gisela Williams)说,她自1990年代起便常造访巴厘岛。
“是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创造了这个地方的神话。”
过去十年,巴厘岛的观光人数急剧上升,从2014年的380万人增至去年的630万人。
今年有望创下新高:预计将迎来超过700万名外国游客。
如今的巴厘岛,与其说是独特传统或世外桃源,不如说更像是以海滩俱乐部与冲浪小屋闻名。
酒精随处可得,清凉的穿着打扮也比印尼其他地区更被接受。大多数游客也希望沉浸在巴厘岛的豪华饭店、别墅与水疗中心里。
“许多西方人确实在这里享受着负担得起的奢侈生活方式,”威廉斯说,“自从社群媒体盛行后,人们对一个地方的理解变得非常表面……你只看到一张照片,然后就决定要去。”
佐伊·雷在巴厘岛所遭遇的失望,揭示了许多休闲旅客心中对这座岛屿的理想化印象。
对于雷的贴文,居住在巴厘岛的英国内容创作者霍莉·玛丽(Hollie Marie)在TikTok影片中警告:“只在Instagram上搜寻巴厘岛,会让你对这座岛屿产生扭曲的认知。”
“巴厘岛的问题在于,很多人来这里只待在特定的区域,因为他们想去可爱的咖啡厅、打卡景点,忽略了这里其实是一座文化非常丰富的岛屿。”玛丽女士在接受BBC访问时表示。
那些真正住在当地,或曾深入探索热门景点以外地区的人会告诉你,巴厘岛的自然美景依然存在——从观赏海豚、潜水探险,到北部宁静地区的翠绿景致。
“巴厘岛远远不只是那些观光客常去的派对场所,”来自印尼首都雅加达、现居巴厘岛的坎尼·克劳迪亚(Canny Claudya)说。
“如果你觉得巴厘岛人太多,那只是因为你没去对地方。”
“巴厘岛正在一天天地被侵蚀”
尽管如此,当地人仍表示,在观光需求下,巴厘岛确实正在改变。
当他们听到游客抱怨这里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的天堂时,有些人认为这种说法充满讽刺。
“当游客说他们对巴厘岛变得拥挤感到失望时,他们自己也是人群的一部分。”巴厘岛研究者、提倡保护当地自然与文化的伊·马德·维卡南达(I Made Vikannanda)说。
“就像我们在塞车时会说‘怎么这么塞?’但我们自己就在车里。我们就是在开车的人,我们就是造成塞车的人。”
22岁的尼·卡德克·辛蒂亚(Ni Kadek Sintya)回忆起过去,她曾骑着机车穿越静谧的长谷大道,沿途是稻田,她会在那里停下来吃午餐。
五年过去,长谷(Canggu)成为岛上交通最挤塞的地区之一。辛蒂亚每天骑车前往她工作的疗愈度假村,沿途是别墅与咖啡厅,还有不断响起的喇叭声。
“我现在根本不会停下来,更别说在那里休息了,”她说,“每次骑经我曾坐过的那个地方,都会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我觉得巴厘岛正在一天天地被侵蚀。”
随着观光人潮不断涌入,饭店、咖啡厅与酒吧也从巴厘岛拥挤的南部向外扩展。
最新的“文青圣地”是长谷,这个曾经宁静的渔村如今成为全球冲浪客的聚集地。
长谷正步向乌鲁瓦图(Uluwatu)与水明漾(Seminyak)等地的后尘——这些原本偏僻的地区,随着游客寻找新的“祕密景点”,也逐渐转型。
这股迁移潮让时尚咖啡厅、健身房与共享工作空间沿着狭窄的乡间道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往北一点的佩勒雷南(Pererenan)如今被誉为更悠闲的长谷。
再往北,在乌布(Ubud)的森林中,度假村则以“远离南部喧嚣的避风港”为卖点进行宣传。
“这真的很矛盾,”玛丽说,“一方面,鼓励人们探索不同地区是好事……但我认为这也存在风险,因为这会促使人们在任何地方都想盖建筑。”
她补充说:“人们有时把巴厘岛当成一个游乐场。”
几乎每个月都会有行为失当的游客登上新闻版面:有人酒后或未戴安全帽骑机车发生严重事故;有人在神圣场所裸露身体而遭遣返;也有人因醉酒殴斗惹上麻烦。
近期紧张情势加剧,因为数千名俄罗斯与乌克兰人因战争逃离家园后,选择定居巴厘岛。
印尼国家禁毒局局长近日警告,俄罗斯与乌克兰人在巴厘岛涉及犯罪活动的问题日益严重。
清理行动
当地民众的不满情绪正在升高,社群媒体上的“正义网民”开始公开批评行为不当的游客——尽管巴厘岛人仍维持着世界闻名的好客态度。
“很多游客认为,因为他们是花钱来我们岛上的人,我们当地人就应该接受他们做的任何事,”辛蒂亚说。她和许多同世代的人一样,仰赖观光业带来的稳定工作机会。
“有时会觉得自己被困住了,”她说,“因为我们的生活依赖观光。如果观光停了,我们要靠什么生存?”
尽管观光业“失控式成长”,研究者维卡南达仍认为“巴厘岛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仍有可能维持”。
“我仍然保持乐观,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
事实上,企业与行动者已展开自发性的努力推动永续发展,包括垃圾管理教育到海滩的清理活动。
过去因未能有效管控观光而遭到批评的官方部门,也正试图改善岛屿的环境。
今年稍早,巴厘岛禁止一次性塑胶制品,并发布游客行为准则,以“确保巴厘岛的旅游业能保持尊重、永续,并与在地价值保持和谐”。
警力也已部署至热门地区,确保游客遵守规定。
“印尼政府已开始意识到,巴厘岛不只是可以被开发的观光市场,它也是一项自然资产。”《金融时报》旗下杂志《如何花钱》(How To Spend It)的旅游编辑玛丽亚·肖伦巴格(Maria Shollenbarger)在接受BBC访问时表示。
“巴厘岛在许多方面都是过度观光的缩影。”她说。
“但无论你前往世界上的哪个地方,我认为人们都应该记得,身为旅客,你有责任以负责任的态度与目的地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