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两轮“大罢免”落幕,在野国民党被提出罢免的31名立委全数保住席位。
这场被视为可能逆转立法院“朝小野大”局势的政治运动失败后,总统赖清德宣布将改组内阁等“四项调整”,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也向执政党提出了“五大诉求”。
明年台湾将举行县市首长选举、2028年是总统大选年。究竟这次“大罢免”失败后政局发展将会如何、朝野对立的“政治僵局”能否打破?BBC中文请来多位专家分析。
值得关注的还有,台中市长卢秀燕在选后被点名呼吁接任国民党党主席,或将决定蓝营未来走向。这次蓝白两党合作的成功,也可能使双方在明年县市首长选举有更多整合机会。
台灣多重罷免案投票(2025年8月23日)
最近更新:2025年8月23日 台北時間 19:59 (GMT+8)
點擊地圖以查看點票數據
姓名
1/4同意票門檻
同意票數
不同意票數
點票進行中 (%)
罷免/留任
羅明才
新北市
74,913
49,990
96,691
100.0
留任
顏寬恒
台中市
76,936
54,396
98,809
100.0
留任
楊瓊瓔
台中市
65,150
43,677
83,511
100.0
留任
江啟臣
台中市
52,213
33,977
69,796
100.0
留任
林思銘
新竹縣
59,625
33,813
76,239
100.0
留任
馬文君
南投縣
46,039
29,914
59,828
100.0
留任
游顥
南投縣
48,767
33,853
61,443
100.0
留任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罢免”行动,由公民团体发起、执政民进党支持,试图翻转2024年选举后“朝小野大”的立法院格局,第一轮罢免在7月26日进行投票,当时24名国民党立委及新竹市长高虹安的罢免案均未能通过;周六(8月23日)的第二轮罢免,7名国民党立委的罢免案也遭否决。
与第二轮罢免同步举行的“核三”重启公投,因为同意票未达四分之一门槛而未通过。但同意票数为434万,多于此次不同意的151万票,也超过了2021年重启核四公投的380万票。
“大罢免”结束后,台湾立法院维持原本席次分配:国民党52席、民进党51席、民众党8席、无党籍2席,这一年来“朝小野大”、行政立法权对立的“政治僵局”,也将持续对执政民进党推动政务形成考验。
台湾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刘嘉薇教授向BBC中文表示,罢免结果呈现“最新民意”,“执政党须承认是立法院少数,跟在野阵营沟通妥协,释出权力,才能运作政治解决僵局。”
她说,过去一年立法院互不相让的政治僵局“已造成台湾宪政体制无法顺利运作”,赖清德政府两次提出的大法官人选在立法院都无法过关,司法院长从缺,宪法法庭也形同停摆。
刘嘉薇认为,在未来,赖政府应主动寻找解套方式,包含提名大法官人选前与在野阵营沟通,“了解其合适人选标准”;制订预算案时加强协商。具体手段方面,他可透过总统的“院际调解权”,召集各院院长会面协商解决争端;也可以民进党党主席身份,邀请两党党主席会商。
中正大学政治系蔡荣祥教授向BBC中文表示,学界对于解决台湾目前政治僵局,有讨论筹组联合内阁和共治政府的声音,但可能性不高,未来应会维持少数政府,执政党进行部分内阁改组,“但有可能考虑任用非民进党籍、能争取中间选民支持的人士入阁。”
蔡荣祥认为,国民党在选后未必会持续在立法院与执政党强硬对抗,第一轮“大罢免”后就有部分国民党人士采取较温和路线,例如八月台美关税谈判时,台中市长卢秀燕就曾提出要做“政府后盾”,“有些法案还是不会照民进党版本通过,但较没争议的民生法案,可能可以看到合作。”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政治学家郭泓均(Raymond Kuo)向BBC中文表示,台湾将持续看到“分裂政府”状况,能否打破僵局,取决于赖清德如何与在野党达成协议,“特别是在国防与能源议题”;同时也端看在野党是否愿意“停止在立法与宪政上进行强硬对抗”。
郭泓均指出,台湾各主要政党都需进行严肃的“内部改革”,民主社会需要强大的在野阵营监督执政党,其须吸收民意与专业意见,制定一致的政策平台,并在立法院推动议程,然而目前国民党和民众党“皆未达到这一标准”,两者都倾向使用极端言论、负面竞选与(字面上的)立法院冲突来阻挠执政,而非推动自身政见。

东海大学政治学系张峻豪教授也指出,这届立法院国民党有多位新科立委,部分政策未必与党团持相同看法,他们经过罢免选举累积实力,将来未必都会依循党意,“执政党应尝试与这些立委合作”。
张峻豪认为,赖清德政府亦有可能受外部压力而转变态度,“如果民进党还是无法在立法院提高军购等国防预算,使美国产生疑虑,就可能为了提升执政正当性、得到美国信任,进而妥协释放善意。”
他指出,朝野对立在台湾宪政史上并不新鲜,陈水扁也曾面对,但赖清德目前面对更大的民意压力,却未见有积极回应。
“这次很大的讯号是,选民认为民进党输了国会选举是不应该翻盘的,行政跟立法互相制衡是理所当然的事,2024年大选、2025年连续两次罢免投票,都展现了强烈民意,告诉执政当局你就是要面对少数执政的状况、要释出更多善意,但赖总统没有提出很具体的措施如国是会议,或党鞭会有更多作为等。”
赖清德提内阁改组

接连两轮罢免选举结果,反映赖清德政府执政面临的挑战。726罢免后多项民调都显示,执政党民意满意度明显下滑,赖清德、行政院长卓荣泰满意度皆已跌破三成创新低。不仅台湾社会引发内阁重组的讨论,党内也出现检讨声浪。
总统赖清德在周六选后召开记者会表示,将启动行政院内阁改组,而行政院长卓荣泰在7月26日后曾多次请辞,但在应对台美对等关税谈判及南部风灾重建、稳定推动政策等仍在进行,他希望行政院长卓荣泰留任。行政院公布,将在下周启动人事改组。
先前经济部长郭智辉、数位发展部长黄彦男则都已在8月23日第二轮罢免前请辞。
但张峻豪教授表示,民进党新任秘书长徐国勇、总统府秘书长潘孟安,都是和赖清德相近的人,显示赖面对重大挫败后,反而是把权力圈子进一步缩小,“过往历史都是如此,越面对执政上的困境,更会把权力掌握得更紧”。他表示,外界都在观望这样的行政团队,是否能发挥更多专业,以及面对朝野协商并促成和解。
台湾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助研究员颜维婷向BBC中文表示,内阁改组是赖清德选后改革的第一步,但仍要检视“行政院长会不会换人?是小改组还是大改组?”目前外界多批评赖清德政府决策群过于狭隘,新任内阁能否带入新的声音和多元意见才是重点。
“民进党不是没有输过,重要是观察其823之后的作为,”颜维婷指出,2018年前总统蔡英文在九合一选举大败后,明快更换行政院长,其决策风格、意见广度也比现在政府宽,“蔡英文当时仍握有立法院多数席次,赖清德处境是更为艰困,他需要比蔡英文更为妥协,如果没把握机会,无法在府院、党团间做好联系,民调就会进一步下降。”
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王宏仁向BBC中文表示,绿营支持者目前也期待看到赖清德愿意为大局“有所改变”,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被认为是个“deal maker”(交易能手),擅长协商和达成协议,赖清德应该释出更多善意,利用总统层级协调行政立法。
王宏仁指出,先前赖清德曾邀请在野阵营会谈未果,应该再试一次,并试图在绿营内部整合共识,“排出哪些政策可以退让,哪些理念要坚持的优先顺序。”但在这次选后谈话中,其并未提及朝野要如何具体对话。
大罢免结果代表绿营挫败?

大罢免如何影响台湾蓝绿政治版图,也受到各方瞩目。
张峻豪教授分析,在许多过去蓝白合奏效的选区,不同意票高过前一次的得票,反映在2024年后虽然民众党因柯文哲被关押而支持度下滑、国民党也流失了部分支持,但是中间选民也“对民进党反感”。
张峻豪强调,这不代表反对罢免的中间选民支持国民党或民众党,未来各阵营都要面临“钟摆”的情况,选民可能因为反感某一方而改变投票立场。
学者蔡荣祥指出,此次由公民团体发起大罢免,虽然结果看来失败,但数据可观察到罢免团体提出的诉求仍吸引不少“过去民进党没有动员到的人”。
“这些人到2028年国会选举时,还是会扮演重要角色,包含过去被认为政治参与度低的女性,是这次主力成员,对国民党也是一个警讯,民进党应该延续联盟合作,不要让公民力量散去。”
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员林宗弘先前指出,7月26日第一轮罢免投票率约55%,其中支持罢免的票数占比约43%,已高于2024年总统选举民进党在蓝营优势选区的36%得票率,显示罢团动员有效吸引了部分蓝营选民(特别是浅蓝选民)支持罢免。
王宏仁指出,两轮罢免选举并未涵盖全台湾选区,仅占总投票人口四分之一,结果未必能反映接下来2026年地方首长选举、2028年总统大选的发展,未必能形容民进党“大败”,其在立法院的席次分布仅是回归本来基础。
“但这对国民党来说是很好的开始,”王宏仁指出,国民党认定罢免大胜,气势受到鼓舞,这次面临罢免选举的台中立委江啓臣、杨琼璎,也透过这次选战动员和练兵,为其未来是否参与台中市长选举做准备。

卢秀燕接国民党党主席?
值得关注的,还有国民党在两次罢免选举取胜后的政治动向。国民党主席将在九月面临改选,迄今人选未明。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周六第二轮罢免后表明,将会辞去党主席,并呼吁台中市长卢秀燕接棒,带领国民党面对台湾接下来的2026年县市长选举及2028年总统大选。
卢秀燕在第二轮罢免选举受到外界高度关注,这次七位面临罢免的立委当中,台湾中部选区立委就有五个人,其不仅积极助选、陪同中部立委扫街拜票,也多次与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联手为反罢免造势活动站台。
刘嘉薇指出,这次罢免选举对于卢秀燕是一次政治检验,如今中部的五位立委成功保住席次,“代表卢秀燕辅选成功,垫高她在党内和台湾政坛的地位。”
然而,卢秀燕近期多次被媒体询问竞选国民党主席意愿,始终未正面回应,也多次传出其不愿参选。
美国德州山姆休士顿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认为,卢秀燕势必将扛起党主席的责任,这是“民意所趋”,一再推却可能造成支持者失望。由于两波大罢免和公投投票蓝白合态势明显,牵动2026年台湾县市首长选举的整合,“在野阵营也产生更多期待与希望”,卢秀燕能否为其带来改革方向,意味承担更多支持者的期待,要“交出更好成绩”。
张峻豪指出,卢秀燕先前表示对竞争党主席不感兴趣,可能是担心该职位耗损其政治能量,“想要减少犯错”,但两轮罢免选举的好表现都为她“打了一剂强心剂”。

蓝白整合的下一步?
多名专家都指出,这两轮罢免选举都显示“蓝白合”成功,外界也更加关注两党在2026年台湾地方选举将如何合作。
由民众党党主席黄国昌发起的“重启核三”公投有超过400万同意票,超过了2021年“重启核四”公投的380万票。
张峻豪认为,这标志黄国昌的重大胜利,代表民意对民众党的肯定,未来无论是谈“蓝白合”或与国民党合作抗衡民进党,民众党都有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民众党政治能量提升,如果能得到更多浅白和中间选民支持,在原本绿、白选票重叠的情况下,将对赖清德造成更大困扰。”
日前,黄国昌已表态参选新北市长。不过,国民党的台北市副市长李四川、新北市副市长刘和然都接连提出参选意愿,显示两党在这一题上还未出现共识。
学者蔡荣祥指出,由于民众党的“两年条款”,黄国昌将在明年一月卸任立委,他此次全力为国民党助选立功,有更多筹码能与国民党协商,即使明年不参与新北市长选举,也可能在2028年与国民党候选人搭配投入总统大选。
蔡荣祥也说,这次由民众党提案的重启核三公投,即使因为未达门槛通过,同意票数仍多于不同意票数,这不仅为民众党拉抬声势,也让黄国昌有更多与国民党谈判的资源。
不过,学者王宏仁也表示,黄国昌在公开表态参选新北市长前,缺乏与蓝营沟通,只考量其政党利益,可能令他最终走上前次总统大选蓝白整合失败的道路。不过,王宏仁认为,距离明年县市长选战还有一段时间,两党将如何协调,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