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罢免绿营受挫之际,被视为执政民进党“票仓”的台南、嘉义、屏东等南部县市,接连遭受台风和暴雨侵袭,数以万计民众受灾,部分地区停电超过一周。
总统赖清德和行政院长卓荣泰在视察灾区的表现受质疑外,有地方人士批评当局救灾不力,未能迅速统筹调度人力、物资。
而在台风过后20天,行政院成立“云嘉南灾后复原前进指挥所”,赖清德捐出一个月薪水赈灾,也被视为是试图挽回民心的举动。
综合多位学者对BBC中文的分析,天灾对于台湾历年选举往往具有“黑天鹅效应”,这次灾情影响中南部民众对民进党执政的认同度,对未来地方选举的影响值得观察。
“丹娜丝”后救灾不力?
台湾中南部在过去一个月多灾多难。台风“丹娜丝”7月6日登陆台湾嘉义县,狂风暴雨导致嘉义、台南和云林等多个县市出现严重灾情,全台近100万户停电,2.3万户房屋受损,农业损失达台币32.8亿元。
风灾过后的次生灾害导致人命伤亡,灾后不少民居的屋顶被吹翻,部分仅用帆布暂时遮盖。嘉义出现妇人、老人自行爬屋顶高处作业的画面,其中一名81岁老翁在屋顶修缮时摔落不治,其后证实是心血管疾病死亡。
台南七股区停电多日,有居民表示冰箱食物全部腐坏,晚上只能点蜡烛照明,却常常热到失眠,该区一名老妇人因蜡烛起火被烧死。
总统赖清德7月中在台风“丹娜丝”吹袭后曾两度南下,分别到台南和云林勘灾,并为停电多日致歉。
有台南的居民当面向赖清德陈情,指很多灾民已70、80多岁,没法把损毁家具搬走,请求国军进入民居协助清运。赖清德未有直接答允,指依据法律规定,国军是不能进去民房。
他强调国军主要任务是保护国家,真正有必要的时候,国军来帮忙,而社区有力量才会比较安定,“若真正国军没空的时候,比如说现在汉光演习,若是真的遇到、有真正发生的时候,那怎么办?”赖清德的回应被在野国民党立委翁晓玲批评欠同理心。
值得注意的是,风灾发生的时间点恰逢台湾政治氛围紧绷,一方面是大罢免前夕,蓝绿阵营均加强动员宣传。而台风过境后,又逢台湾史上最长、为期十天的汉光演习,军方高度戒备和密集演训。
执政党在风灾后的施政优次成为朝野焦点。军演期间政府抽派6000兵力在台南、嘉义救灾,但在野民众党立委批评救灾力度不足,质疑是“军演优先、灾民其次”。赖清德亦因应风灾,暂停早前“团结国家十讲”行动。
综合台湾媒体报导,有地区民代观察这次救灾,上级政府缺乏沟通与协调,令救援物资分派调度不均。而地方政府亦等待中央政府救灾规划,例如国土署曾表示针对灾民提出“整体规划措施”,但风灾过后逾20天,中央仍未有明确政策出炉,嘉义县社会局向媒体表示,只能先应变处理现有个案。
台湾媒体《上下游》访问台南灾区一位基层里长,他指以往遇到灾害时,会有直升机先来勘查灾情、辨识路障、决定资源投入优先顺序。但这次村里道路封了七天,未见到任何高空调度或主动勘查。他批评:“整个救灾机制就像脑死一样。”
大罢免后雨灾捐薪“罪己诏”?
风灾过后民众未及重建家园,7月底又遇雨灾。
台湾中南部受西南气流影响连日暴雨,7月28日至8月4日短短八日内,高雄、屏东、台南均有地区录得逾2000毫米的累积雨量。根据台湾传媒报导,连日豪雨共酿成5死3失踪78伤。
台南市政府提供货柜屋、盘点废校或闲置校舍,作为灾民暂时收容处所。环境部长彭啓明8月3日在社交媒体发文解释,过去一个月持久及复合式的灾害,强风大规模吹坏屋顶,到重建要开始又遇到暴雨,淹水令重建工程必须停下来,“一个月内同样地方发生风灾与水灾,真的很罕见。”
这次雨灾适逢7月26日大罢免失败后发生,行政院长卓荣泰在7月底公开表明,行政院将聚焦三大任务:中南部灾区复原、美台关税谈判,以及未来朝野共识的建立。7月31日“云嘉南灾后复原前进指挥所”正式成立,但已是台风吹袭24天后。
总统赖清德在7月29日前往中央灾害应变中心视察,指各部会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下,对于各项灾情都能迅速有效的应处。随后总统府在8月1日宣布,总统赖清德、副总统萧美琴以及行政院长卓荣泰将以个人身份,分别捐出一个月薪水至卫福部赈灾基金会专户。
“这种举动是领导者主动下‘罪己诏’,并且表示‘苦民所苦’,对灾民之苦感同身受的讯号。”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非常驻研究员宋文笛说。
他向BBC中文分析,此象征动作代表着政府对问题的重视,认为赖清德政府有此意识是“好的开始”,而救灾配套政策执行落实就尚待观察。
国民党立法院党团7月30日召开记者会,批评赖政府面对天灾积极度不足,在台风灾后20多天才成立前进指挥所。党团副书记长王育敏表示,灾区屋顶修复速度非常缓慢,且灾民申请补助申请手续繁复,“很多老人家根本不会填表的,受灾户要填6、7张表格,这个是扰民,也延误救济发放速度。”
行政院长卓荣泰8月4日到台南视察灾区,表示行政院本周提出《丹娜丝台风灾后复原特别条例》(草案),预算将近300亿元台币,亦会一并考量近日豪雨受灾状况,提高预算规模,预计8月7日行政院会通过后,将送立法院审议。
卓荣泰又表示,未来四年投入1000亿台币治理水患,当中650亿整治河川、215亿整治下水道。
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刘嘉薇向BBC中文表示,今次民间对救灾表现的不满情绪相对高涨,“灾民希望赶快得到立即的帮忙,立即帮忙可能不是补助的问题,而是她们的家园都被淹了,就希望由政府赶快来帮忙救灾,这都是灾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她认为政府救灾调度太慢,“总统跟行政院长要坐镇指挥,赶快调度政府人力去救灾,这个部分没有做得很好,引起灾民抱怨的一个点。”
刘嘉薇亦观察到,行政院长卓荣泰在勘灾时,面对灾民请求没有反应过来,令场面颇尴尬,“因为灾民可能会反映一些事情,可是他当场可能没有反应过来应该怎样处理,像行政院长他们到南部勘灾,可能都要先准备好怎样回应。”
会否影响民进党“铁票”?
这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皆为民进党执政的县市,外界关注绿营在南部的支持度会否被动摇。
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张峻豪从“灾害政治学”分析,他指当灾害规模越大,民众当下情绪会倾向对政府高层咎责,“也许责任不是在中央或主管机关,大家还是觉得中央有很多的责任去背负。”
他分析,今次灾害遇上近期大罢免和关税议题,会放大民众的情绪。“本来责任不一定在民进党政府身上,但是看到关税、看到罢免,再加上自己感受的灾害。人民会比较有感认为,我们执政党好像没有立即把灾害排除。”
张峻豪表示,2009年台风莫拉克重创南台湾,造成758人死亡及失踪,时任行政院长刘兆玄最终承担政治责任请辞。当时总统马英九去勘灾时亦被灾民质疑来得太晚,“在当时的气氛呈现出救灾政治学重要性,总统还是会被大家投以非常多的责难、关注,还有很多寄托,他只好全部都承担下来。”
南部县市一直是绿营传统“票仓”,台南更是赖清德的“本命区”。赖早年曾两度高票当选台南市长,2024年总统大选他在台南得票率高达50.95%,大胜对手民众党柯文哲的23.44%,以及国民党侯友宜的25.61%。而台南六选区立委亦全数由民进党夺得,总得票率达45.97%,保持自2008年以来“16年来立委选举无败绩”纪录。
张峻豪认为,今次灾情会影响绿营在地方的认同度,“台南绿(营)的执政没有想像的这么铁板一块,上次(市长)黄伟哲也没有选这么的好;以高雄来讲也绝对不是牢不可破,韩国瑜也曾选上过”。至于灾情的影响未来会否反映在选票上,他认为值得观察。
刘嘉薇指出,中南部是民进党的铁票,但最近民调反映开始松动。她认为,政府救灾表现对明年九合一选举冲击有限,“因为(距离)明年还蛮久的”,却有可能间接影响8月23日在野阵营提出的“重启核三”公投。
“表面上跟救灾没有关系,可是救灾会有一种民怨……变成把这个怨气有可能发泄在公投投票。”
宋文笛表示,天灾对于台湾历年选举往往具有黑天鹅效应,陈水扁政府因为2000年八掌溪洪水事件而改组内阁,马英九政府也因2009年莫拉克台风而声望重挫。
他强调,“受灾”是天灾,而“救灾”则是事在人为,“若是救灾救得尽责,危机亦可以是转机”,这波台湾台风及暴雨若是救灾不利,有可能成为赖清德政府版的莫拉克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