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首都北京北部的密云、怀柔和延庆三个山区过去数日遭暴雨袭击,引发洪灾。官方称其造成至少30人死亡,逾八万人被疏散。有民众质疑为何此前应对暴雨致洪经验未用于此次强降雨。
周六(7月26日)起,北京多区陆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北京水文站同日发布洪水黄色预警,警示市民远离河道。截至周二(7月29日),北京130多个村庄依然断电,数十条道路被封。
与北京接壤的河北省多地也遭受洪水侵袭。承德市一座村庄发生山体滑坡,造成8人死亡。
BBC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周二(7月29日)在密云看到,当局已调动大批武警和其他应急队伍前往灾区搜救。密云的河边已成为特别管制区,警方拉起警戒线,警告人们不要靠近河边。
目击者拍摄的影片显示,褐色的洪水将一些车辆冲走。还有人在高处等待救援。
一名年轻女子告诉BBC,她的八名亲戚,包括三名70多岁的老人和两名年幼的孩子,在洪水后便被困在位于怀柔区琉璃庙镇的老房子里。
“他们宁愿留在老屋,也不敢往下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子说,“路都被冲毁了。如果他们走到一半被困在断路上,反而更危险。”
她解释说,亲人新建的房子靠近河边,已经被洪水冲垮。老房子虽然略微安全些,但位于山脚下,也面临滑坡的风险。
她还说,父亲当时没意识到灾情有多严重,起初还试图去救他们家的车——结果在这过程中,一根电线杆倒下来把车砸坏了。
“他太幸运了,他抓住了附近一棵大树。要不然,洪水也会把他冲走。”她回忆道。
另一村民对《纽约时报》表示,他们村此前没有收到洪水预警,直到周一凌晨四五点醒来时才意识到危险,当时洪水已经没过他们的膝盖,在只来得及带手机和雨伞的情况下,她随女儿离开村庄。
还有村民表示,灾后村里停水停电,在过去的48小时里,他们只能依赖净水和停水前紧急接来的一些饮用水捱过,一些村民收到了政府发放的瓶装水,另一些则没有。
周一(7月28日)早晨,官方媒体《北京日报》发文称北京市遭遇特大暴雨,截止周日晚“尚无人员伤亡”。
同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就防汛救灾作出指示,承认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北京、河北、吉林、山东等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呼吁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总理李强亦作出批示,指“要全力搜救失联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尽最大努力减少伤亡”。至此,灾区外的民众才知道北京的灾情。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宣布安排2亿元投资用于北京洪涝灾害灾后恢复; 亦有影片显示当天有直升机从密云穆家峪机场起飞,携救援物资、如救生衣等前往灾区,向民众投放。
中国财政部和应急管理部还表示将预拨3.5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北京和其他八省开展抢险救援和救助。
至周二下午,北京雨势暂歇,市区多个景区已恢复开放。
民众关注
关于北京强降雨导致的洪灾情况,中国媒体报道稍显低调,报道着重突出救援抢险的正面故事,关于洪灾本身着墨不多。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北京洪灾相关词条被严格管控,质疑为何没有完善的预警系统、疏散系统的声音被救援人员影片压制,很多民众甚至并不知道北京正遭遇强降雨。
暴雨带来的强降雨使得密云水库出现1959年来最大入库流量,27日,这个总库达40亿立方米的水库向下泄流,涌过正遭洪涝灾害的密云和怀柔区,往南向顺义、通州等地排水。历史上,密云水库主动泄洪次数并不多,开闸放水一般用于向下游补水。有民众质疑这样大规模泄洪淹没农田,但声音快速淹没在救援抢险的“主旋律”报道中。
此前,中国每每遭遇重大灾情,民间搜救队都会快速响应支援,此次北京洪灾与以往相比更为安静,民间支援的信息寥寥,也未见有自发援助行为。
并非首次北京洪灾
今年夏天,中国多地遭遇极端天气,华东地区遭遇热浪袭击,而洪水在中国西南部肆虐。上周,河北保定市遭遇强降雨,一天降水量相当于一年降水量的总和,这也导致2万人紧急疏散。
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今年,中国北方19个国家气象台站均有纪录近期极端降雨量,其中有13个创下历史新高。科学家警告称,气候变迁导致更多类似极端天气事件发生。中国气象局在上个月发布蓝皮书指出,由于气候变化,1961年到2024年间,中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频繁发生。
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对中国媒体表示由于副热带高压稳定影响到华北地区、主汛期降雨频繁,使得准确预测落区“存在一定困难”,并建议民众自发关注强对流天气。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琳娜对中国媒体表示,此次强降雨是受到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影响,导致26日、27日两天内北京市出现强降水,尤其导致了北部密云、平谷、怀柔、延庆短时雨强和累计雨量过大。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对中国媒体提示,近期中国多地强降水与之前降水叠加,北方雨季与往年相比“异常偏早”,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高出近30%。部分地区累积效应明显,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提高,降雨导致的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具有滞后性。
这并不是北京第一次遭遇洪灾。2012年7月,一天之内高达190毫米的强降水天气导致79人死亡。2023年,北京遭特大降雨,在140年来最大降雨影响下产生的洪灾致33人死亡、18人受伤,但中国媒体“第六声”(Sixth Tone)报导质询称,因灾死亡人数远超官方所公布的这个数据。
2023年的北京特大洪灾引发中国国内对洪水等极端天气的探讨热潮,媒体、智库、民众自发研究讨论应该如何建立更快、更全面的应急机制。习近平亦到访洪灾安置点妙峰山民族学校慰问了解灾后安置情况、以示关注。“第六声”曾报导在2023年特大洪水前后,北京市区发布的疏散通知如何滞后、甚至无效,两年过去,据多家媒体走访灾区民众报道,北京关于强降雨天气的预警通知、疏散通知依然与两年前无左。
中国一度斥巨资打造“海绵城市”,仅“十三五”期间,中国就累计建成各类海绵城市项目3.3万余个,总投资1.06万亿元,试图增强中国城市对落水积水的自然处理能力,但是分析指出,中国设计海绵城市的基础数据是来自2014年前的平均降水量,并不适用于近年来频发的强降雨、以及由此产生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