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三审通过,曾拟列“伤害民族感情罪”引争议

 出国移民资讯     |      2025-06-28 20:50:07


A security guard stands guard outside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after the closing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in Beijing on March 11, 2025.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周五(6月27日)上午,中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新规回应争议、且强化未成年人保护调整,目前尚未公开细则。新规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当天的报导称,此次修订把组织、领导传销活动;以侮辱、诽谤或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以抢控驾驶操纵装置等方式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等列入应处罚行为,回应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社会治安问题。

《治安管理处罚法》在中国常被称为“小刑法”,以其执法实施的高效性而奠定其重要性。今次为三年来该法律草案第三次提交立法机关审议,此前三年里经历三次审校,修订草案在2023年9月首次公布在全国人大网站,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当时即因“伤害中华民族感情”一条引起中国民众热议。 2024年6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进行了二次审议。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局目前并未公布今次修订后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全文。仅公示称共6章144条,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及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则。而先前已实施17年的旧有《治安管理处罚法》,共有6章119条。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黄海华在当天记者会上表示,自2024年6月28日至7月27日之间,修订草案二审稿在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4762人提出的8805条意见。

中国官方媒体先前几日接连报道了新《治安管理处罚法》值得关注之处,例如明确警察执法时所出示的“执法文件”应是“人民警察证”;当场扣押应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案件听证不公开举行等规定,并将将组织、胁迫者在经营地点陪教者活动的经营场所从事治安加教。

争议点

大学生骑行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备受争议三年,三审通过但全文尚未公布。

早在2023年,《治安管理处罚法》一审稿即在中国引起关注,原稿中曾以“有损中华民族精神”、“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等词语来描述或将导致受到治安处罚的行为,被指意思模糊。

“在公共场所或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着、佩戴有损中华民族精神、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服饰、标志的”可以最多被处以15日拘留,并处5000元人民币罚款,但何谓伤害民族感情,原稿中并未给出明确解释,多位法律人士和网民均有质疑是否这会导致这一条在实际操作中成新的口袋罪。

此前,有身着和服的中国女子在苏州日式风情街拍照被警方带走。即便中国网友对于国人着和服一事颇有微词,但上升到公安直接执法是另一层面的问题,警方当时出示的理由是“煽动民族仇恨”。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法条中直接加入“伤害中华民族感情”这一模糊判定标准引得人心惶惶,网民对此表达了极大的不信任。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刘思达曾在微博上写道:“这种模糊性极大、容易被滥用的词语,我建议还是不要出现在法律条文里比较好,尤其是涉及限制人身自由的条文。”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赵宏也曾公开表示,如果“公职人员可凭个人偏好和观念信条,随意扩张解释和适用法律”,将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审中,草案里的这一条被细化替换成“在公共场所或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着、佩戴宣扬、美化侵略战争、侵略行为的服饰、标志,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赵宏对中国媒体表示,这项修改有了明显进步,但是否有干预言论自由、甚至是学术自由仍旧值得讨论,因为“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词汇入法本身就会引发这些问题”。

三审草案中这一条如何修改尚未可知,在中国官方媒体已揭露的文件资讯中,这一则并未说明。

未成年人保护

三审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尝试和中国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黄海华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近年来未成年的违法犯罪数量上升明显,《治安管理处罚法》在修订中尝试在教育和处罚中取得平衡。

在此原则下的一大调整是对未成年人初犯和二犯加重处罚,14-16岁、以及16-18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或者14-16岁一年内二次以上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执行拘留。

此前2017年,中国有贩毒集团利用《未成年人保护法》,指使17岁少年协助运输、贩卖冰毒且暴力抗警。 2024年,河北邯郸三名未成年涉嫌共同杀害另一名13年未成年并埋尸,即便情节极为严重,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主犯罪成后被判处无期徒刑,这是未成年罪犯可被判处的最高刑罚,从犯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另一人被认定不予刑事处罚。

种种案件使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框架在中国大受质疑, 常处于风口浪尖中。

根据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以2023年为例,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6855人,年比分别上升73.7%。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未成年人犯罪人数较多的罪名包括窃盗罪29976人、强奸罪10232人、聚众斗殴罪9999人、抢劫罪8378人、诈欺罪7879人、寻挑衅滋事罪6223人,六类犯罪人数合计占受理犯罪总数的审查74.7%。 2021年至2023年,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178件,判处未成年罪犯98,426人,占同期全部刑事罪犯的2%至2.5%。

此外,三审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着重于未成年之间的霸凌行为。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研究小组数据,2020年到2022年间,其取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53.5%学生曾遭遇校园霸凌。多数学生在遭遇霸凌行为后,不敢告诉监护人和老师,而这或将导致霸凌行为重复发生。

新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则规定公安机关应介入学生之间的霸凌行为,殴打、侮辱、恐吓等行为都应导致治安管理处罚、采取相应矫正教育。如果学校方面不依规定报告或处置严重学生霸凌的,相关责任人员将依法予以处分,以平衡校方、监护人在校园霸凌相关案件中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