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数较多请耐心等候”、“汇市波动影响本行外汇交易”——这是台湾人手机上的讯息。台币汇率两天内急促升值,兑换外币的人流让银行系统不堪负荷,民众集体经历网路银行“大塞车”当机。
在特朗普的关税战压力下,台币兑美元汇价一个月内累计升值10%。继上周五(5月2日)日单日飙升3%,周一(5月6日)再急升5%,创1988年以来单日最大涨幅,一度冲破1美元兑换29元新台币大关,周二回稳到30元。
这波升势引发多方揣测,本地寿险业和出口商恐慌性抛售美元换台币,而台湾央行未有出手支持市场,令外界质疑当局放任台币升值,以此用做贸易谈判筹码。对此,总统赖清德和央行都出面否认美方施压,并强调目前经济稳健。
但有学者对BBC中文分析称,央行是次“不作为”会打击台商和投资者信心,又警告说,台湾作为出口导向经济体,若“广场协议”重演,本地出口商毛利率将一夜间“赚变赔”,触发中小企业倒闭潮甚至失业潮。
新台币兑美元为何急升?
新台币近期的急速升值被形容为“失速列车”,据彭博社数字,汇率过去一个月累计升值超过10%,从33元快速升值到不到30元。
大背景是特朗普4月初发动关税战,市场对美元资产信心不足,导致美元走弱,亚洲货币“被动升值”。此外,市场传出美国可能在贸易谈判中,要求贸易对手国让货币升值,引发市场抛售美元避险。
台湾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吴大任归纳台币升值的三大原因:第一,台股近期反弹,大量外资把美元转为台币涌入市,推高汇率;第二,台湾寿险公司手持大量美债,近期因美元资产贬值而大幅抛售,转投台湾房地产与股票;第三,台湾出口商担忧新台币持续升值,恐慌性抛售美元,进一步推高需求。
“这三个因素让台币需求量很大。”吴大任对BBC中文说。“其实央行百分之百有能力解决,印钞增加新台币的供给就可以了,但这一次少见的没有干预,导致台币汇率短时间内升值这么快。”
台湾央行“不出手”惹议
台湾央行对新台币剧烈波动的被动态度,引发市场揣测背后是否涉及贸易谈判的考量。
此前有媒体报导海湖庄园协议(Mar-a-Lago Accord),提及特朗普政府或在关税谈判中,要求贸易对手国货币升值,使美元在贬值下更具竞争力。
台湾在野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批评,台币升值近10%重创台湾出口厂商,政府却急于营造出台美谈判进展顺利的乐观氛围,无视企业已哀鸿遍野,并提到1985年日圆大幅升值的历史教训。
在舆论压力下,赖清德周一(5月5日)透过影片发表五点说明,澄清台美贸易谈判并未涉及汇率议题,强调台湾经济基本面稳健,呼吁民众保持信心,并批评部分人士“炒作汇率议题”。
同日稍早,台湾央行总裁杨金龙召开记者会表示,这波新台币升值源于市场预期心理及外资汇入,否认遭美方施压,又指海湖庄园协议属市场臆测并非事实,呼吁厂商不要听信市场过度夸大或不实分析,产生非理性预期而抛汇。
但吴大任认为,当局的解释未能释除市场疑虑,“记者会没有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央行没有出手干预?”
他指出,美台贸易谈判尚未进入关键阶段,加上美国同时处理多国关税谈判和乌克兰矿产协议等议题,根本无暇顾及台湾的汇率问题。他补充,即使美方有让美元走弱的长期目标,也并非当前要务,华盛顿现在要解决国内通膨问题,甚至可能欢迎其他外币贬值,藉此推动美元升值。
“以我对美国的了解,我相信美国真的没有施压,但既然如此,为什么台湾央行不敢出手?你让台币升值,又在事后出来讲一大堆,很难让人信服。而且全亚洲只有新台币这样子升值,那么你又何必呢?”
他表示,台湾央行应该履行汇率管理的责任,让升值过程循序渐进,例如半年内升值5%,而不是在短短两三天内急升。“升值贬值各有利弊,不是不能升,是不能在大家还搞不清楚状况就升,引起市场恐慌,这样很打击央行的公信力,动摇投资信心。搞不好等美中关系缓和,资金就流向中国,因为中国汇率稳定。”
对于央行的放任态度,亚太商工总会执行长、东海大学经济系兼任教授邱达生认为,现时正值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台湾央行可能担心调节汇率,会影响年底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汇率政策报告,被扣上“汇率操纵国”帽子,因此面对台币急升也“束手无策”。
美国依据《2015年贸易促进法》判定各国是否为“汇率操纵国”,有三大指标:一是对美国贸易顺差逾150亿美元;二是经常帐盈余在GDP占比超过3%;三是净买汇金额占GDP比率逾2%,且12个月中超过8个月为净买汇。
三项标准中符合两项会被列入观察名单,三项全中则会被列为“汇率操纵国”,美国可能要求提高关税。截至去年11月,台湾已连续五次被列入“汇率操纵国”的观察名单。
邱达生解释,以台湾的经济特质,前两条红线必会踩到,因此特别小心不能踩到涉及买汇的第三项,而今年年底将公布的报告,观察期涵盖去年下半年至今年6月30日,这让央行在当前的汇率波动中格外谨慎,“要仔细精算,不想在这个时间点介入”。
美国德州山姆休士顿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则分析指,特朗普团队最厉害的从来不是表面上的透明协商,而是透过各种管道塑造压力氛围,逼使对手“自愿让步”。
“如果说关税是硬拳头,那汇率升值就是绕道施压。这次新台币、韩元齐升,而日圆、印度卢比反应有限,显示美方有选择地施压,也测试各国反应。”他对BBC中文说。
“对美方而言,台币升值代表对贸易失衡的“补偿”,对台湾则是进入谈判桌前的前期让步。重点在于:这波升值是否为台湾换来更好的谈判位置?还是让出筹码却没想清楚要换回什么保障?”
“广场协议”会否重演?
对于台币汇率的未来走向,台湾经济研究院景气预测中心主任孙明德提出三个可能性,第一是升值10%到30元,第二是升值15%到28元,第三是升值25%到25元。
后者是最极端的情况,相当于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历史低点,勾起了台湾人的惨痛回忆。
1985年美国面临庞大的贸易赤字,与日本、西德、法国及英国签订《广场协议》(Plaza Accord),联手干预汇市,促使美元贬值。日圆大幅升值后宽松政策导致泡沫爆破,日本陷入失落的三十年,新台币兑美元则从40元升至25元,升值幅度高达37.5%,出口商利润被压缩,掀起倒闭潮,劳动密集的产业外移。
四十年后的今天,台湾依然是高度倚赖出口的经济体,2024年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3%,在亚洲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五。相较之下,南韩的出口占比为44%,中国为18%。
台湾出口业已感受到明显压力,中央社引述台湾汽车内外装部品制造供应商东阳事业集团称,其客户订单报价周期仅7至10天,新订单却按当下平均滙率计价,短期内尚可因应,但台币汇率急升造成的外汇损失压力逐渐加大。
科技业方面,晶圆代工厂台积电及联电均估算,新台币兑美元升值1%,会造成营业利益率或毛利率减少0.4个百分点。
台湾机械公会理事长庄大立表示,这次升值来得“又急又凶”,持续下去恐引发倒闭潮。工商协进会理事长吴东亮曾呼吁业界“小心地一起摸着石头过河”,但政府表态后他说有信心会回到稳定趋势。
据凯基投顾推算,台币升值10%对各产业的毛利率冲击,半导体业在4至7%,电子业下游1至1.5%,网通业5至10%,传统产业中的窗帘本业在4%、制鞋及成衣本业在2至2.5%。
经济学者吴大任指出,台币升值严重冲击出口业,尤其压缩中小企业的毛利率,假设毛利率在20%上下,现在有10%美国关税,台币又升值10%,“出口商可能从赚钱变赔钱,做得越多赔得越多,连订单都不敢接,更加不敢投资”。
他表示,若台币汇率破27、28元关口,出口商将难以支撑,中小企业恐怕会有倒闭潮,甚至影响失业;但若央行干预后能稳定在30元左右,则仍有承受能力,因为出口商在接单时会根据当时汇率进行保守估价,以应对升值风险。
“去年底至今年初,台币汇率约在33元,很多厂商是用31.5至32元来估价的,所以现在就算升值到30元,对出口商来说是会痛苦,但也不至于撑不下去。”
经济学者邱达生指出,今天新台币的汇价并非史无前例,2021年疫情期间也曾升值至27元,他预计过了这一波恐慌性升值后,台币应该会稳定在30元左右,而且台湾不会重演八十年代的“广场协议”危机。
“时空背景不一样,现在的美国很需要台湾的电子零组件,尤其在疫情后更是如此,所以台币一直走强对美国也是不利的,美国也不会希望台币升值太多。”